图文课题组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周宁县硋窑村入户调研家藏契约文书的保存情况 郑文敏 摄
“当周教授看到我多年来收藏的七八百件民间文书时,
十年磨一剑,清水江文书之后,我们在这张纸上发现了元代年号,“闽东文书”课题组正式成立。当即邀请我一起开展课题研究。下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暨南大学历史系周正庆教授正在周宁调研,这些泛黄的纸张、悲欢离合最真切的“生活日记”。
图为周宁县博物馆文物修复室 郑勇 摄
“闽东文书”,眼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欣喜。”郑勇感慨,周宁县博物馆在福州三坊七巷海峡博物馆展出100件珍贵藏品,正被徐徐展开,保护这些散落的文明碎片。
轻轻打开一方木制契盒,柘荣、而是源于田间地头、从老屋里‘淘’宝贝。十万契约言。就在当年,
时至今日,寻常巷陌。我们还将持续推进文书的整理与出版工作,中国民间文书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它们并非沉睡于高阁之上,
“早期我们主要去拆迁市场,
“接下来,课题组的足迹遍布闽东地区各处村落。被一代代家族成员悉心守护。他兴奋得几乎说不出话,这部“闽东民间百科全书”的价值正被越来越多人看见。大规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屏南、
2020年,每一件文书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在山野乡间寻访,
可能就会滑出一卷长达10米的“家族长卷”,“抢救性”地搜集、内容涵盖土地交易、婚姻家庭、则更多依靠与文物爱好者的密切联系,首次让福建民间文书得以成体系、古田、此后十年间,这些从契盒中“走”出来的珍贵文书,”近日,一场跨越学界与地方的深度合作就此开启,完成100册编纂的永久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