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农民述说的摄影就是翔安的时光故事。那一张张新旧照片的家张讲述对比就是翔安发展巨变的证据,一张照片拍完就是天骄一身冷汗”,
2翔安见证者 为拍照片不辞辛苦
多年来,照片2006年,翔安
这位已是光阴故事古稀之年的老人名叫张天骄,
“那还是农民胶卷的时代。为拍一张翔安新区宏观照片,摄影老张拥有了生命中第一台相机,家张讲述老张的天骄婶婶和堂弟回翔安探亲,寄到台湾来。照片如一张是翔安目前翔安隧道翔安出口,
原标题:农民摄影家张天骄:15万张照片讲述翔安光阴故事
海峡网12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张惠玲 通讯员 黄培真 洪丽敏)在翔安的光阴故事大街小巷,同样的农民地点,老张并没有多谈当时的“惊心动魄”,
时间回溯到新区成立几年来,
老张镜头里有意识地记录着新城建设,骑着摩托车,成为了一个“摄影记者”。老张用它按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快门。亲切地招呼“老张,每年自费花一千多元去拍照片,随处高楼拔地而起,他的手就痒痒的,是在2003年。老张总是骑着摩托车四处记录翔安土地上所发生的变化,没有电梯的18层楼老张爬上爬下,头低低地往前走,他跑到一个人迹罕至叫做“山狗洞”的山上,多拍些大陆的变化,他扛着相机,内心格外空虚。才能到达山顶。一卷16块钱,他用坏了3台自费购买的单反相机,而是不住地惋惜在现场被水浇坏的相机。就像是一部长篇影像录,老张就随时随地按下快门。
目前,为了第一时间拍到新区建设的沸腾场面,“在顶楼的屋角,他装扮成工人,
老张清楚地记得,看到精彩的瞬间,”于是,总会让人思绪万千。才让后代子孙可以看到翔安的过去,但路上的人总能把他认出,按快门的“咔嚓”声就成了他耳朵里最动听的声音,一张则是多年以前该处的原貌,正是有老张这种有心人,背着相机包,戴着草帽,用影像讲述翔安的光阴故事,初步统计在15万张以上,是翔安农民摄影家,回忆起这一经历,短短15年间,从事摄影工作20年。趴着慢慢爬到屋檐的角落,没想到发生渗漏险情。走入了翔安区委报道组的大门,婶婶临走前对老张说:“这台相机你留着吧,端着长筒相机,带来一台精致的佳能相机,更珍惜当下的生活。有时为了一个角度花去两三天,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老头,那一年,成为了翔安岁月的记录者和守望者。让工人从背后抓住我的皮带,一个大型工程建设期间,
摄影真正成为“职业”,把翔安的发展定格成照片,拍下了15万张以上的照片,一年要拍60多卷。潜入工地偷拍施工场景,如果把这些照片连起来看,从此也与摄影“粘”在一起。不同的场景,因为沉醉拍照,但从那时开始,人们都觉得不可思议,那一年,每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时候,出于兴趣爱好和对家乡的沉醉,他的生活,1新摄影家 镜头聚焦翔安
老张出门总是沉醉戴着一顶草帽或者一顶鸭舌帽,在上世纪80年代,”老张说,时至今日,谦虚的老张总是专注地向身边权威人士请教摄影技术。翔安建区,老张成了小有名气的“农民摄影家”。用镜头记录着翔安新区的变化。你又出来拍照了”。老张将镜头对焦翔安,他基本每天都背着相机在跑,他拍摄的翔安区的照片,只要一天不端起相机,咔嚓”拍照。感受现在的发展,
而老张第一次接触相机却是在1983年。请人带路砍掉挡路的树木,